第147章 万里腥脂
作者:明夜泊霜      更新:2023-08-25 16:15      字数:6836
  “干什么!吴三桂这是要干什么!”

  水镜之前的无数看客都惊骇难言。

  而明末之人尤其震怖,不禁失声惊呼。

  随着李自成占领北京城,许多人已经渐渐接受大顺取代大明的事实。当吴三桂闪亮登场,众人还不曾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。

  见他干脆利落接受李自成的招降,没有人因此大惊小怪,只觉得此事理所当然。宁远总兵?驻防山海关?那又如何?

  ——李自成一路走来,改换门庭的大明降将还少吗?居庸关守将唐通就是其中之一。吴三桂手中虽有辽东精兵,总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抗衡大顺吧?北京城里殉的大臣都只有二十余人而已,可见大明臣子的忠心。吴三桂的选择不过是随大流罢了。

  就连崇祯一朝的君臣,都并未对此发表言论——自从“二十余人”、 “七千万两”这两个简单的数目出现,朝堂便陷入沉默。

  前者是北京城中自杀殉国的官员数量,后者是李自成在北京追赃助饷的收获。须知北京城中官员共有二三千之数,且崇祯皇帝想尽办法都只抠出了二十万。如此鲜明的对比摆在眼前,令大明朝臣一片尴尬,他们只恨自己为何不是不用上朝的贵戚!

  而崇祯皇帝则是气得眼冒金星。

  &34;好一群大明忠臣啊!&34;

  &34;大明有你们真是朕的福气!&34;

  一想到未来的亡国之祸,再看这群装傻的朝臣,崇祯皇帝朱由检当场就暴走了。

  不是有钱吗?通通拿来吧你!

  反正最差的下场也就是亡国,他还有什么不敢干的?哪怕最后还是要在歪脖子树上吊死,他也不愿放任这群国蠹活着享福!

  皇帝发疯,大明朝堂顿时乱作一团。于是接下来水镜之中播放了什么内容大家都无暇理会了,直到他们听见多尔衮的书信。

  &34;???&34;

  于是,历朝历代不约而同发出惊呼。“干什么!吴三桂这是要干什么!”有人猜到了他的打算,神色大变。&34;他怎么敢——&34;

  然而,吴三桂他就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。

  【人类的下限总是一次又一次被刷新。靖康之耻创造出“天子北狩”的新词汇。大明

  战神横空出世前,从未有有皇帝集丧师败国、留学域外、带头叩门、二度登基等一系列“传奇”经历于一身。而吴三桂动手之前,又有谁能想到,只因一个人的野心与私欲,就会让一个民族几乎万劫不复?】

  【至少李自成是万万想不到的。】

  【由于明清部分文人的抹黑,李自成在后世的名声一度与昏庸残暴挂钩。但一个能让天下百姓趋之若骛、推翻大明三百年江山的起义军领袖,岂会当真如此不智?】

  【须知华夏数千年历史中领导农民起义成功推翻封建王朝统治者,唯有朱元璋一人而已。汉高祖刘邦,或许也能算半个。】

  【事实上,李自成的个人品行与军纪,放在历代农民起义军中都是出类拔萃。且不说他起义以来对百姓秋毫无犯,曾下令“杀一人者如杀吾父,淫一女者如淫吾母”。在成功攻入北京城后,他也并未如某些传言中那样突然变得骄奢淫逸。大顺军队的军纪依旧十分严明,时人有载“贼初入城,有兵二人抢前门铺中绸缎,即磔杀之,以手足钉于前门左栅栏上”。直到他出发前往讨伐吴三桂,他在北京城中也不过才待了二十日,如此短的时间,远不足以让一支征战天下多年的铁军腐化。】

  【然而,君子之心难以揣测小人之腹,道德水准在一般封建军阀之上的李自成,又哪里知道无耻之徒能无耻到何等地步?】

  【他带着道理和利剑而来,本以为若是不能说服吴三桂,也能用拳头降服吴三桂,却不知吴三桂从一开始就找好了外援。】

  【——趁着李自成的大军经过一昼夜的厮杀将吴三桂军队打得全面溃败,三军疲惫之际,早有准备的清军猛然杀了出来!】

  “哎呀!”

  乌压压的清军突然杀出,一条条丑陋的金钱鼠尾满屏飞舞,令众人都吓了一跳。如此恰到好处的埋伏和突袭,若说吴三桂没有与之勾结,便是瞎子都不信。&34;好一个吴三桂!无耻之尤!!&34;

  无论哪朝哪代,这种勾结蛮夷的行为都是要遭到万人唾骂的,更何况众人皆知满清最终成功入主中原,只是此前不知其中经过,现在看到,吴三桂就是罪魁祸首。

  &34;民族罪人!仙人所言半分不差!&34;

  汉武帝刘彻抬手按在了天子剑上。

  好脾气的长平侯卫青都是面沉如水,更别提冠军和霍去病,俨然已怒

  发冲冠。

  论对外族仇恨情绪最重的朝代,非汉朝莫属。朝堂内外,无论文武百官还是贩夫走卒,无论是太学生还是街头游侠……吴三桂的所作所为,激起了汉人的同仇敌忾。

  明太祖朱元璋眼中寒光暴闪。

  他固然不喜欢推翻大明的李自成,却万万接受不了吴三桂这种行为,更不能容忍大明覆灭后中原大地竟然被蛮夷趁虚而入。

  “……已经有了蒙元的先例,竟然还能让满清入主中原,五胡乱华之黑暗,汉民百姓之血泪,后世之人都忘了吗?&34;

  一双双眼睛忧心忡忡地凝望着水镜

  【面对数量更多且以逸代劳的清军,李自成毫无防备,勉力苦战终是败下阵来。】

  【清军穷追猛打,李自成连夜撤退,一路退回北京。哪怕事后处死吴三桂全家三十余口,也无法抵偿一片石战败的后果。】

  【——山海关已破,满清大举入关!】【继蒙元之后,中原即将再蒙胡尘!】

  【而背弃民族、抛弃全家的罪魁祸首吴三桂,却在山海关大胜之后接受了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封赏,成了满清的平西王。】

  【民族概念虽形成于近代,但华夷之辨自古有之,以华夏入夷狄,天下耻之!】

  【吴三桂却不以为耻,反以为荣。在此后多年前,替满清南征北战,镇压一切反抗势力,上至南明皇帝,下至汉民百姓,用无数同胞的鲜血与尸骨换来了他的荣华富贵。即便多年后他举兵叛清,却也在清廷平定叛乱之前先一步病逝,可谓善终。】

  【后世之人读史,未尝不气愤难当。】

  大量画面从水镜上飘过,几乎集齐了吴三桂一生的缩影,而每一幕画面之中,伴随的都是百姓的血泪,中原大地的黑暗。

  一声声惨嚎仿佛回响在每个人心底。

  “叛国弃家,荼毒百姓,不死何为?”

  众人的双目赤红一片。

  “啊啊啊吴三桂!你该死!!!”

  伴随着无数人声嘶力竭的怒吼,不同平行时空的吴三桂,都迎来了提前的报应。

  回府路上,被愤怒的人群堵住,死无全尸;驻守关外,军中忠义之士愤然挥刀,人头落地;哪怕在自己家中,迎接他的也是家人冷漠如冰的眼神,当皇帝派兵抓捕,他第一

  时间被家人出卖送入狱中——这也算牺牲他一人保全全家叭?

  明末之人至少能直接逮住罪魁祸首发泄怒气,其他平行时空之人就只能跳脚怒骂。甚至有气性大的人被气晕了过去。一时间,历朝历代医馆生意兴隆。

  【世道昏乱之时,英雄人物往往不得好死,奸佞祸害反而得以善终。岳飞和秦桧殷鉴在前,吴三桂不过是又一例而已。】

  【在明末的关键历史节点上,与他作出同样选择的识时务者,天下数之不清。满清不仅向吴山桂伸出橄榄枝,也向其他的大明降臣、向汉人缙绅都伸出了橄榄枝。】

  【面对清廷许诺的高官厚禄、良田美宅,大批汉人晋绅毫不犹豫背叛了自己的民族,出卖了天下数以千万的汉人百姓。】

  【就像不久前他们背叛大明投向大顺一样,他们又无比丝滑地出卖了大顺。】【反观大顺天子李自成,自一片石战败之后,他的命运迎来了天翻地覆的转变。】

  【从穷困潦倒的驿卒到推翻明王朝的大顺天子,抵达北京的路他走了足足十六年。可短短42天后,他就不得不逃离此地。】

  &34;???&34;

  缙绅?这里头还有他们的事?

  联想到之前仙人提及缙绅们对李自成的不满,许多人终于后知后觉地反应了过来。&34;原来一切早就埋下了伏笔……&34;

  早就恨透了那方缙绅地主的百姓也终于明白过来,顿时咬牙切齿。&34;原来是搁这里等着呢!&34;

  “闯王可万万不能上了他们的恶当……”低沉而悲伤的背景音乐轻轻飘荡。众人的心头都蒙上一层淡淡的阴霾。

  【早在当初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前,多尔衮就特意传书李自成,企图与他相约共取中原,不过李自成根本没有将多尔衮的话放在心上——区区蛮夷,也想窃据神州?】

  【相较于他的骄傲轻敌,多尔衮却不然。被李自成拒绝后,多尔衮立刻动员满清全部兵力,决心不惜一切击败立足未稳的大顺——他深知机不可失,时不再来。一旦大顺取代大明,成为中原万里江山的主人,满清再想入主中原将会难如登天。】

  【而今,正是大顺政权最脆弱的时机。】

  【不得不说,多尔衮不愧为一时枭雄。李自成的眼光还局限在中原王朝的内战,才推翻大明王朝,便

  开始筹划平定南方,却不知最大的敌人多尔衮早已虎视眈眈。】

  【于是,有了一片石的惨败。】

  &34;原来如此!&34;

  仙人说得如此明白,众人纷纷恍然。

  一方准备万全,几乎倾尽国力,另一方却轻忽大意,毫无防备,胜败可想而知。有识之士不免发出感叹: “大顺缺少一个统筹全局、进行长远规划的人啊!”

  历代开国之主身边,都少不了这样的人物。否则的话,李自成也不至于如此小视关外的清军,要知道明朝可是被骚扰了几十年,苦心建立的关宁防线都无济于事。

  只看水镜之中的满清军队,除了发型太过丑陋,无论是装备还是战力,方方面面来看,都绝不是落后的蛮夷部落。只看那些精良的火器,就知道满清不可小视。

  要知道,历朝历代中原王朝与蛮夷的战争,中原王朝往往都会在武器和其他技术方面占据优势,而明末却并非如此。

  &34;当真是个难缠的敌人……&34;

  努尔哈赤、皇太极、多尔衮……连续几代满清执政者的身影从众人眼前飘过,众人情不自禁为李自成担忧起来。毕竟,与这几个人相比,李自成显然还嫩了点。

  ——简直是才出新手村就遇大boss!

  李自成的表现并未出乎众人预料,诚然他是个人物,但一片石战败的后果太严重了,以他的能力不足以扭转局势——

  【一片石之战,是李自成命运的转折点,也是大顺与满清命运的转折点——大顺虽有百万大军,却分驻各地,以北京的驻挡不住满清铁骑。退回北京不过三日,李自成匆匆举办过即位大典,焚毁宫殿城楼,便率军西撤,大量百姓随之一并西逃。】

  【没过几天,清军紧跟着就追了上来。】

  【先是在庆都,饥疲交困的顺军被清军追兵所败,损兵折将,只能继续南撤。继而在真定,双方再次交手,顺军再败。直到顺军退守山西,这场追击才终于作罢。】

  【而北京城里,俨然再换新主。】

  【多尔衮打出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,又对大明官员多有优容,尽数官复原职,还将舜筠分配给百姓的田产通通归还给缙绅地主,顿时获得大量汉人缙绅的拥戴。】

  【正如此前所言,他们毫不犹豫地背

  弃了自己的民族,跪倒在满清皇帝的脚下。为了自身利益,不惜迫害底层汉民百姓。反正他们从来就没将汉民百姓视为同胞。】

  【北京只是一个开始,大顺统治区,本已投降大顺的缙绅纷纷发动叛乱,导致大量大顺军官在毫无防备中惨遭杀害,他们麾下的大顺军队自然就随之瓦解……大顺政权原本大好的形势迅速急转直下,李自成只好先扼守潼关,磨刀霍霍反攻满清。】

  【然而,一切已经太迟了。从清军入关开始,大顺就逐渐步上了一条不归路。】虚幻的地图上,象征着大顺的地盘越来越小,反倒是被清军覆盖的地盘越来越大。明末的百姓心乱如麻。大顺的支持者们痛心疾首。

  &34;闯王这就要败了吗?&34;

  &34;不,闯王不会败的!闯王来了不纳粮,他答应了要带俺们过上好日子呢!闯王怎么会败呢?一定不会的!&34;

  许多人至今都不能接受满清入主中原的现实,也不能接受闯王李自成的失败。——他寄托着千万百姓改变命运的希望。&34;对,闯王一定能把这群蛮夷赶出去!&34;【潼关失守,陕西沦陷,就连大本营西安都被迫放弃,只能向河南转移……不断的失败让大顺军

  队的士气跌落到谷底,又在河南之地与清军追兵交锋八战八败,李自成没有心灰意冷,与明廷抗争十多年的经历磨砺出他不屈不挠的性情,抵达襄阳后,他拒绝了属下固守的建议,抽调当地驻兵,加上自己带来的十三万军队,合计二十万大军,欲夺取东南,继续抗清!】

  【——这一冒进决策为他带来了惨重的失败,大将刘宗敏以及李自成的两位叔父都被俘虏,惨遭杀害。军师宋献策与昔日大明降将左光先,却在被俘后选择降清。丞相牛金星更是趁机不告而别,不知所终,不久后,其子牛住选择了归顺满清。】

  水镜之外的众人再也忍不住叹息。

  &34;唉,李自成大势已去!&34;

  大将遇害,军师投降,丞相跑路,上层都已如此,底层士卒还有什么信心与斗志?

  “大顺建立日短,官员本就良莠不齐,政权本身亦不稳固……”汉文帝刘恒还算公道地评价道,“若是李自成有足够的时间,稳定大顺统治,招揽天下贤才,再与清军交战,胜负或许便截然不同。&34;

  ——奈何,满清没有给他这个时间!

  更何况

  &34;宋献策、牛金星?这都什么歪瓜裂枣!&34;

  只看历朝历代开国功臣,汉高祖文有萧何张良,武有韩信,明太祖身边有徐达、常遇春、刘伯温和李善长,唐太宗身边的文臣武将更是凌烟阁都排不完,而李自成呢?

  不说能力就说品行吧,刘宗敏好歹奋战到死,姓宋与姓牛的又是什么玩意?

  身边人才奇缺、手下叛徒遍地,面对的又是满清最精锐的铁骑与多尔衮这样的人物,江山都没坐稳的李自成焉能不败?

  【永昌二年五月,准备继续抗清的李自成转入湖广,率十八骑由通山县过九宫山之际,意外被不知其身份的山民所杀。闯王李自成轰轰烈烈的一生竟以如此荒诞的方式戛然而止,徒留壮志未酬的遗恨!】

  【在他死后,他的侄子李过率领大顺军残部继续抗清,李过病逝于军中,其子李来亨接过抗清的旗帜,与妻儿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,直到山穷水尽,自焚而死!】

  【祖孙四代,前赴后继,捐躯赴难,可谓壮矣!】

  【后世之人观之,何尝不为之惋惜?】

  【倘若李自成足够重视关外的清军,当初渡河东征时调集更多兵力,而不是将百万大顺军队分散于各地,带着更多兵力前往山海关平定吴三桂之叛,倘若他能在一片石顶住清军的攻击,甚至击败清军,争取到足够的时间镇压国内反抗势力、稳定新生的大顺政权;倘若他足够jing惕吴三桂,当初不仅派遣降将唐通的八千兵马接手山海关,而是派谴大顺将领和更多大顺军队前往,即便吴三桂倒戈一击,也能稳稳守住山海关……大顺的命运,或许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。可这一切的假设,如今都没有意义了。

  &34;是啊,没有意义了……&34;

  亲眼看见李自成逝去,百姓们一个个如丢了魂一般。许多人嚎啕大哭起来。

  他们难以接受这个事实。

  直到身边人将他们摇醒: “别哭了,闯王还活着,那都是仙人透露的天机……”惊醒过来的人顿时转悲为喜,谢天谢地,甚至有人对着镜中的仙人磕起头来。“闯王还活着!俺们还有希望!”

  &34;……谢谢仙人,谢谢仙人!&34;

  至于关外的满清?

  这一刻,中原大

  地上千千万万的百姓记住了他们,无论是大明的支持者还是大顺的支持者,都下定决心绝不能让其入关。

  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已经承受太多的苦难,实在是经不起更多的腥风血雨了!

  崇祯十七年,从头到尾看完这一切的李自成,则是陷入了深深的反思。

  此时正是他人生的最巅峰,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已经不足为虑,他只要伸伸手就能推翻,只不过李自成万万没有想到,推翻大明只是一个开始,真正的大敌在关外!

  与此同时,无论是尚且在位的崇祯皇帝朱由俭,抑或者张献忠这样的割据势力,都对关外的那个部落生出深深的jing惕。

  在此之前,谁能想到最后的胜利者居然是外族蛮夷?他们争来斗去,反倒是被蛮夷入主中原摘了果子,殊为可笑!

  而今,既然有幸得知天机,他们绝不能“重蹈覆辙”。几人不约而同默默看向辽东方向,并不约而同地暗下决心。

  ——无论最终是谁人夺了天下,这片江山,永远是汉家江山,不容蛮夷染指!咚——

  突然奏响的丧钟之音让众人惊醒过来,水镜中的画面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灰白。镜中人轻轻叹息。

  【呜呼!时来天地皆同力,运去英雄不自由!推翻明末腐朽统治的一代农民起义领袖,终被满清窃取了成果,功败垂成!】

  【倘若李自成的大顺皇朝成功延续,没有人知道他是否会由屠龙者变为恶龙。可满清的铁骑摧毁了一切可能。】

  【他的死亡并非结束,而是一段苦难岁月的开始。从此,满清铁骑纵横中原,腥风血雨遍洒人间,家国沦亡生民多艰!】

  顿了顿,镜中人语气沉痛,徐徐吟道:

  【——万里腥膻如许,千古英灵安在,磅礴几时通?】——万里河山尽是蛮夷腥膻之气,千古英灵安在?几时才有人能继承他们的精神?

  疑问过后,镜中人自己给出了答案:

  【何须待来日,英雄人物已在阵中!】【山河沦亡之际,中原惟望李定国!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