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5章 封圣之言
作者:大秦写书人      更新:2024-10-04 17:07      字数:6851
  轰!

  龙场悟道的名言一出。

  等同于当场掀了桌子。

  许尚直接把道家的【有我】、【忘我】、【无我】三个境界。

  简化成了两个。

  并用常有欲和常无欲进行概括。

  尔后从夜气醒转之一瞬,无所觉,无所知,解释为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。

  并用格物致知,知行合一,解释吾心光明,方是【有我】之境的最高理解。

  综上。

  这便联系了北冥子最初提到的,大道归止,有无相生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  吾心光明到了极致。

  那就是无我之境。

  亦为道家的归止状态。

  顿时。

  所有人都齐齐的怔住了。

  不仅是黄石公和应曜。

  就连北冥子也瞬间刷新了对于许尚的认知。

  北冥子原以为自己对于许尚是可以预知,且了解的。

  结果许尚来了这么一出。

  北冥子发现许尚的渊博和境界,要远超古今固有的评断。

  “许公对于【有我】和【无我】之境的解读,确实是前所未有的。”

  北冥子由衷的拱手见礼,道:“吾心光明,亦复何言!”

  “单这八字,便让入世有我,隐隐压过了出世无我。”

  “不得不说,言及经世之言,许公绝对是前者不出,后者未至的至高之论。”

  ……

  北冥子立马对许尚展开了极为明显的推崇备至。

  纵观当下百年。

  北冥子恐怕从未对任何一人,给予至高的评价。

  另外。

  北冥子的确认为入世和出世并无高下之分。

  但有一个现实也是他之前非常认可的。

  那就是入世红尘,再想持续性的保持心境巅峰,基本上是难于上青天。

  出世以后,没有那么多的烦扰。

  我们就可以更加的淡然处之。

  对于维持心境是有极大好处的。

  最佳的例子便是北冥子与应曜。

  两者年轻的时候,处于同一层次。

  结果临到暮年。

  北冥子依旧处于巅峰。

  而应曜却滑坡的非常厉害。

  这就是深受凡尘俗世所扰的完美佐证。

  但……

  许尚搬出了王阳明的悟道之言。

  只要吾心光明,于【有我】之境,甚至能够更上一层楼。

  这绝对是打破固有界限的理论。

  与此同时。

  尉缭子默默的竖起了大拇指。

  看尉缭子这表情,他好似在说,以后墙都不扶,就扶老许你了,简直了太绝了!

  “许公,你这吾心光明,必然属于开创之言了,或可成为诸夏儿子后辈悟道之典范!”

  尉缭子话说到一半,莫名又开始仰天长叹的道:“曾几何时,我还因为输给你,实在有些心中郁结难消……现在看来,能够与你同时代,实乃我之幸甚!”

  尉缭子说着说着,突然有种肉麻的感觉了。

  许尚表示有些难顶。

  他赶忙解释:“不至于此,不至于此……我的悟道之言,严格说来乃是梦中有半圣所传,我也是借了先贤之意,古今之念。”

  “另外对于道德经的常无欲和常有欲的解读,肯定还是北冥大师更加权威,也更加全面。”

  “我用来融合之,只是想让儒道两家的思想,有所挂钩,确有牵强之嫌。”

  ……

  许尚稍微自谦了一下。

  没办法。

  虽然他以前也借了许多青史大家的着作与思想。

  但更多的还是他自己有所悟。

  唯独王阳明的龙场悟道之言。

  其不愧为半圣之称。

  儒家心学,从某种角度而言,已然涉及到了道之真意。

  这也是许尚强行让儒道挂钩的原因之所在。

  “许公。”

  尉缭子颇为感慨:“你我相识已经良久了,对于你的境界水平,我还是相当清楚的。什么梦中半圣所传,这就是你该有的悟道之言,必将传于万世,名震千秋!”

  尉缭子看不得许尚的自谦模样。

  儒家的扭扭捏捏那一套。

  他着实看不惯。

  毕竟都牛逼成这样了,甚至连北冥大师都被一度折服,什么水平,不言自明。

  “……”

  许尚闻言,只得失笑。

  尉缭子风风火火起来,立马就有了兵家直来直去的那种风范。

  什么谦虚礼节。

  该怎样就是怎样。

  旁侧。

  北冥子见状,也是极为认同的点了点头。

  我们的北冥大师现在觉得,纵观九州,论及出世无我之境,他当属首魁。

  再言入世成圣之境。

  则非当许尚莫属。

  至于孰高孰低。

  北冥子只想说,显然想要达成许尚的成就,难度更高。

  单就一条。

  不受凡尘琐事困扰,反而能够利用世事巩固自身心境,妥妥的反其道而行之。

  这是极其反人性的。

  同时也困难到不可想象。

  比如北冥子就有些不理解,许尚究竟怎么悟出的吾心光明,难道是因为经历了齐楚两地的诸事,方才有所感悟?

  北冥子有些被许尚的详细经历,勾起了好奇心。

  但他不知道的是……

  许尚刚刚所言,句句属实。

  其是真的相当于受到了梦中半圣所传,方才能够有此前所未见之感悟。

  作为一个穿越者,许尚唯有借助青史上下五千年的思想传承,方才能够与北冥子平起平坐。

  由此可见。

  古人之智慧。

  尤其在文学思想层面。

  往往是一骑绝尘的。

  后人想要推陈出新,很难很难。

  故,王阳明只能被称作半圣。

  不过有一点必须的强调一下。

  王阳明的这个半圣,水平着实是有点高的。

  对面。

  黄石公:“(??? д ???)!!!”

  应曜:“(=°Д°=)”

  黄石公和应曜仍旧处于满脸震惊状。

  两人真的太过于震撼了。

  正所谓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。

  黄石公和应曜其实是跟许尚走的是同一路线,包括尉缭子也是。

  四人属于寻求入世成圣的范例。

  奈何。

  故国灭亡。

  使得应曜率先心境滑坡。

  最近许尚又在楚地大动干戈,连续几手三板斧下去。

  黄石公的心境其实也受到影响了。

  毕竟他曾说过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。

  大丈夫说话,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。

  这八个字就代表了黄石公的心气。

  结果许尚反手就把屈、景、昭三家给彻头彻尾的瓦解了,而且还没有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。

  这就让黄石公很尴尬了。

  其落入了与尉缭子一样的败局之中。

  只不过尉缭子能够通过一场血屠稷下,彻底走出来。

  反观黄石公显然就很困难了,他没有这样的机会,也不可能跟许尚谋求合作的。

  所以。

  黄石公可以理解,许尚一胜再胜,未来很有可能达到封圣之姿。

  但他万万想不到。

  许尚居然可以入世封圣。

  正常情况下。

  一个人的积累足够了,就得从入世转为出世,再把毕生所学凝聚为一片传世着作。

  比如孔子完善的礼、乐。

  曾子所撰写的大学。

  老子的道德经。

  这些都是最好的例子。

  唯独许尚属于妥妥的不走寻常路,一念至此,出口便是悟道之言!

  让人叹为观止。

  无以言表。

  “许公,我现在只有一个想法。”

  黄石公深吸一口气:“你一定是夺取了我和尉缭的运势,再携自身的渊博才识,方能有今朝的悟道之言。”

  夺取运势,看似有些胡言乱语。

  实则黄石公所言,还真有点道理。

  比如。

  后世你打游戏。

  越打手越热,最后直接打出自信来了!

  这个时候。

  你就是极致的巅峰状态,堪称无敌。

  神挡杀神。

  佛挡杀佛。

  同时。

  这也可以说,是你夺取了那一个个败者的心气,化作自己的垫脚石,进而一飞冲天。

  这在习武层面,也是通理。

  有些擂台比武。

  你是不能败的。

  一旦败了,恍若心生魔障,你整个人的状态就都会不一样了。

  倘若能够化失败为动力。

  那这就是一种名叫【韧性】的天赋,寻常人根本做不到。

  大多数都是一败毁所有。

  再也回不到从前了。

  然后。

  我们再回过头来,看待黄石公之言。

  就会发现,黄石公所指的便是许尚在魏地,破解了东郡陨石案。

  后又在齐地,舌辩群儒,镇压儒家八派。

  现今则是身在楚地,翻手为云,覆手为雨。

  这般东巡蓄势,夺人气运!

  妥妥的霸道如斯!

  令人难明!

  “这方面我倒是跟黄石公有着不同的看法。”

  应曜认真的道:“许公,我曾经以为是秦国在依靠你做幕后推手,治政改革。现在看来,你也在背靠大秦之国运,反馈自身之开悟,这确实是一手明智之举。”

  应曜终于展现出了自己该有的水平。

  他的这个论调,比之黄石公要更加说得通一些。

  原因在于……

  就拿法家大才韩非举例,任由韩非再怎么天赋绝伦,才学通天,其也很难做到入世开悟,原地封圣。

  只因韩非背靠弱小的韩国,注定此生都要颠沛流离,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。

  而秦国就不一样了!

  奋六世之余烈!

  东出一统,气吞万里如虎!

  试问。

  背靠这等国运鼎盛的国家,谁都能够心生豪气,吾心光明!

  相比之下。

  应曜和黄石公,两人余生都不可能光明的起来了。

  做不到就是做不到。

  故国的灭亡,必将成为两人余生的枷锁,直至将两人困顿至死。

  另外。

  从青史的轨迹来看。

  盛唐之时。

  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。

  故,唐诗多有豪迈之风。

  富宋之际。

  各种求和赔款,宋太宗一手驴车漂移,玩的贼溜,却没什么卵用……因为靠驴车是收不回燕云十六州的。

  所以宋词就开始变得有些内敛了起来。

  直至明清……

  诗词皆不见,开始流行小说了。

  这说明什么呢?

  不言而喻!

  华夏的国运,从盛唐开始,便在一路下行。

  尽管期间我们也曾一度屹立于世界之巅。

  但近现代的工业变革。

  一开始没能赶上,吃了大亏。

  好在后续又搭上了末班车。

  遂,我们就再度开始了国运升腾的起飞之势。

  文化方面的外显便是……黑神话……

  文娱横行国际的未来。

  才刚刚开始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言归正传。

  黄石公和应曜从两个角度,分别述说了许尚能够今朝发表开悟之言的缘由。

  两人讲的都有道理。

  奈何。

  却都没讲到点子上。

  不过这也怪不得黄石公和应曜。

  两人就算做梦也万万想不到,许尚竟然会是个穿越者。

  他靠的并不是大秦之国运,也更加没有夺取尉缭子和黄石公的运势。

  他真正依仗的,乃是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底蕴,以及我主沉浮!

  “呵呵。”

  许尚笑了笑:“诸公,有理无理,开悟与否,你我今朝能相会于此,便说明我等五人,都曾携气运加身,不负如水光阴,亦不负践行之道。”

  许尚并不会因为黄石公和应曜境界下滑了,就落井下石什么的。

  没有必要。

  站在他的角度。

  先秦诸公,都是好样的。

  即便在立场方面有所偏差,却终究还是速途同归。

  随即。

  尉缭子、北冥子、黄石公和应曜共同举杯,同庆许尚拥有了足以传世的封圣名篇。

  ……

  南方阁。

  “吾心光明,亦复何言!”

  嬴政感觉这八个字有点熟悉,好像夫子曾在稷下学宫之时,有专门提及过一次。

  但那个时候。

  夫子之言,远没有这次的完备。

  儒道结合。

  自成一家。

  这真的让嬴政感到一阵目眩神迷。

  “那什么淮阳一老,竟然说夫子背靠我大秦的如龙国运,才能得此开悟,那他怎么不说夫子对我大秦做的诸多贡献?”

  嬴政轻哼一声:“明明我大秦与夫子乃是相辅相成的,可应曜却只言其一,不表其二,难掩自身见不得人高明的狭隘之色。”

  嬴政的表态非常鲜明。

  他自然是非常高兴有人会说大秦的国运,蒸蒸日上。

  可如果有人借着大秦国运,明里暗里否定夫子的封圣之才。

  那他肯定是不能答应的。

  一码归一码。

  如果严格较真的话。

  嬴政甚至可以给应曜定一个小人的挑拨之嫌。

  尽特么不说人话。

  “……”

  华阳太后见状不由得掩唇轻笑。

  对于号称淮阳一老的应曜。

  华阳太后肯定也是早有耳闻,毕竟都是她家乡里的隐仕大才,想不关注也不可能。

  然而。

  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,见面不如闻名。

  有时候盛名之下无虚士这句话。

  显然并不怎么适用。

  现在华阳太后隔墙一“观”,使得她对于应曜其实是有些“祛魅”的。

  用俗话说便是感到有点失望。

  哪怕应曜刚刚之言,其实没什么太大的毛病。

  但既然嬴政的反应那么大。

  华阳太后自然也会对其大加失望。

  包括扶苏亦是如此。

  扶苏现在越来越发现,九州的在野隐仕,夫子绝对属于独一档的存在。

  于是。

  扶苏直起身体,郑重的道:“当今天下之才,应是夫子独居八斗,北冥大师和荀子前辈再分上一斗,最后剩下一斗,举世共匀之。”

  扶苏此言一出,等于夫子座下第一脑残粉的称号,算是坐实了。

  可他却真心这么觉得的。

  不带有任何夸张色彩。

  扶苏这孩子也说不来什么夸张的违心之言。

  霎时间。

  武成侯王翦忍不住笑着道:“长公子,你把尉缭子放在了何处啊?”

  扶苏义正词严的道:“王老将军,尉缭子本是我大秦三公,不可算作在野之仕。”

  “哈哈哈。”

  王翦打了个哈哈:“长公子所言极是有理。”

  国尉屠雎也附和出声:“有理有理,夫子的封圣之言一出,当占八斗的天下之才。”

  屠雎言及此处。

  他本能的想到了身在齐地之时,他曾经历过一次差点没能缓过来的绝望。

  即:当他得知,自己不过只是尉缭子的一颗棋子。

  加速大秦走向毁灭,崩塌成为废墟的棋子。

  那一刻。

  屠雎的心态真心是血崩的。

  他当时想了很多,比如之前各种跟夫子唱反调,为了维护军武勋贵派系的利益,并巩固军功爵位制度作为大秦第一国策方针。

  屠雎没少抵制过夫子的决策。

  然而。

  夫子也没让皇帝陛下把他怎么样。

  现在看来。

  屠雎感觉自己就像是被波及的池鱼。

  前期夫子与尉缭子好一阵对弈。

  却没想到。

  受伤最深的却是自己。

  屠雎表示有些无奈,有些崩溃,也有些……庆幸……

  庆幸最初夫子没怎么把他当回事。

  不然他现在哪还能全须全尾的坐在这里,估计早就跟王贲一起肩并肩,撅着屁股入江湖,啃吃啃吃的干些上不得台面的脏活累活。

  想到这里。

  屠雎又不免唏嘘。

  堂堂大秦通武侯,沦落到那等境地,似乎比他还惨一些。

  事实也的确如此。

  王贲先在高端局中被尉缭子和许尚左右蹂躏,尤其被尉缭子欺骗的相当凄惨。

  后面对阵项羽。

  一计霸王冲击。

  差点没给王贲打的翻白眼。

  这么一比的话。

  显然王贲才是被殃及最惨的池鱼,每次都是对上当世最顶尖的人物,时运简直是背到家了。

  屠雎似乎还算要好一些的了。

  这时。

  嬴政缓声再度开口:“夫子的坐而论道,核心是守虚合道,感觉现在只是开了个头,接下来应该就是正篇了。”

  话音落罢。

  众人纷纷收起了胡思乱想的心思。

  他们全部开始聚焦心神,认真听取许尚接下来对于守虚合道的开解发言。

  另一边。

  北方阁。

  王绾和冯去疾等人,还在深究黄石公的一些发言。

  这时。

  渭阳君率先不屑的道:“我对这个黄石公,着实有些失望。区区在野的顽固老朽,居然说夫子夺取了尉缭子和他的气运……他能有什么气运?事到如今,还不忘给自己的脸上贴金,什么玩意儿嘛!”

  渭阳君还真是挺毒舌的。

  黄石公此番的看法,固然有些心存偏见,不过理论层面确实是成立的。

  但渭阳君可不管那么多。

  他也属于夫子的脑残粉类型。

  而昌文君、王绾和冯去疾则是相对冷静一些。

  昌文君:“别的不说,夫子的这句……天地之间,万物皆道。大梦之人,开眼即是……这十六个字,我是真喜欢。”

  昌文君大概能够看出来。

  天地之间,万物皆道。

  这句话暗含了老子的【本源道】和【规律道】。

  大梦之人,开眼即是。

  则涵盖了如何利用【夜气】,进入【无我】之境,并应用于现实之中。

  比如。

  后世总会有早自习什么的。

  一日之计在于晨。

  清晨的记忆力最好。

  这些要点统合起来,便从科学层面证明了,通过【夜气】让自己靠拢向【无我】之境,或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  不一定对所有人都有用。

  却对大多数人还是相当有益的。

  旁侧。

  王绾想了想,转而道:“夫子对于【常有欲】和【常无欲】的解读,似乎有些一带而过了,这点倒是有些可惜。”

  王绾算是费尽心思,总算从许尚的开悟之言中,找出了一点瑕疵。

  但实际上……

  这根本不算是瑕疵。

  因为北冥子、尉缭子、黄石公和应曜在开解道德经一事上,都是非常有功底的。

  多余的解释。

  只会显得很累赘。

  无非就是常无欲,以观其妙,实乃保持无欲无我之境,去静观大道作用于万事万物的奥妙。

  常有欲,以观其徼,则是保持有欲有我之境,去看待万事万物都必须遵从自然而然的规律,否则便难以长久,物极必反,直至走向毁灭……这便是:【徼】。

  本质上。

  许尚和北冥子对于这两句话的解读,看似有些差别,实际都拥有着共同的内核。

  也正应了那句话。

  万变不离其宗。

  “没什么可不可惜的。”

  冯去疾始终保持着自我公正的道:“夫子的【吾心光明说】,搭配格物致知,知行合一,注定能够指出一条入世封圣的新路,此乃必当千古传颂的文脉功绩。”

  冯去疾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。

  那就是论及百家名篇。

  或许夫子的吾心光明说,仍旧比不上各家开派祖师的传世经典。

  但不可否认的是……

  夫子引导出了一条文脉践行的新路。

  这才是造福后世华夏的无上价值。

  昌文君、渭阳君闻言连连点头,深感如此。

  王绾则陷入了沉默,他现在真心觉得,夫子最厉害的地方,就是能够经得起各种推敲。

  你不推敲还好。

  越推敲越牛逼。

  简直不讲道理。

  再观我们的陇西侯李信,他身为纯粹的武将,对于这些文事开解,不怎么感兴趣。

  不过他也听出来了黄石公和应曜有些犯呛,回头他得考虑考虑,看看他是否也能扮作一回鬼火阴兵啥的,非得把黄石公和应曜吓破胆不可。

  李信表示必须替夫子把场子给找回来……

  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