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3. 第 53 章 新的路子
作者:
西凉喵 更新:2023-09-06 06:00 字数:8332
江明彦成了香饽饽,首都机械厂和清华都想争取他,江明彦心里其实比较倾向于去首都机械厂上班。
后来,不知道两家怎么商量的,江明彦在两边都挂了职位,江明彦一边去首都机械厂技术部上班,一边带清华的硕士生。
这个时候还在放暑假,还没到学生入学的时候,李教授已经把两个学生放到江明彦名下,金海峰和李建龙,都是北京人。
张惠私下里跟江明彦说,这算不算捷足先登?
江明彦笑了笑:“听老师说,金海峰本科的时候就跟着老师打下手,考研考上之后本来要跟老师的,我回来后老师就把他介绍给我。至于李建龙,他爸妈是学校的教职员工,算是消息比较灵通的人。”
江明彦说话拐弯抹角,但是那个意思,金海峰和李建龙确实是占了先机的人。
张惠已经去首都机械厂上班了,等到这周周末休息的时候,金海峰和李建龙来家里拜访,张惠接待了他们。
他们早上到的早,周末家里人起的晚,所以他们到的时候,家里正准备吃早饭。
“吃过了吗?没吃的话坐下吃一点,吃了的话就再吃点。”
金海峰和李建龙对视了一眼,笑着说谢谢师母。
张惠笑着招呼他们坐,六嫂把早饭端上来,有汤面、灌汤包、煎鸡蛋、蜂蜜小面包、皮蛋瘦肉粥,烤披萨,算得上是中西结合。
涵涵起的晚了点,洗漱后出来看到有陌生人,江明彦叫女儿过来,给她介绍:“这是我的学生,你要叫哥哥。”
涵涵点了点头,乖乖叫人。
涵涵扭头用德语跟六嫂嘟囔了一句,想喝牛奶。
六嫂也顺口答了一句,马上送过来。
金海峰和李建龙通过这一顿早饭,明白自己跟的这个老师,不仅是学术大佬,家底还十分丰厚。
吃了早饭,江明彦和两个学生有事情要谈。
“谈完事情也别走,中午留下吃饭。”
“谢谢师母。”
“别客气。”
江明彦带两个学生去书房,张惠吩咐六嫂送上茶点后,转身要出门。
涵涵换好外出的衣服:“妈,我和森森和枫枫去奶奶家,中午不回来吃饭。”
“好,路上小心点。”
“知道啦。”
张惠去何家,在上海的时候张惠托林西帮忙弄两辆车,不需要七座那么大,就普通五座的家用车,平时江明彦上班开一辆,留一辆家里人用。
林西吩咐人从香港把车运过来,前后也两周了,昨天晚上散步的时候碰上林西,说今天上午就能运过来,她去问问情况。
何康华今天不在家,林西也是个爱睡懒觉的人,张惠到的时候她也刚吃完早饭。
“车到北京了,我家司机去火车站接车,估计还有一会儿就送过来了。”
“谢谢了。”
“你跟我客气啥。”
林西抿了口咖啡:“对了,你江老师带了两个学生?”
“可不是嘛,早上一早过来,看着人挺不错。”
“自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很密切,特别是像你们家江老师这种,既教授知识,又能带给学生人脉的老师,你家江老师要是把握得好,前途不可限量。”
林西昨晚上听她老公分析了几句,也觉得江明彦这种靠技术建立人脉的路子,要是以后关系网彻底建立起来,也厉害得很。
这话张惠可不敢随便应。
两人聊了一会儿,何家的司机回来了,一辆旧车开在前面,两辆新车跟在后面。
一样的车型,一辆白一辆黑,看着倒是很顺眼。
“你打算以后车子放在哪儿?”
“放巷子里?”
“算了吧,前年我们家在巷子里面买了个大杂院,把院门给拆了,当作车库用,你们家的车也停那儿吧。”
“行。”
何家在大杂院那边专门留了一个看门的人,说是看门也不准确,人家还会修理汽车,算是个技术工种。
“我家老何弄了汽油放在院子里,以后你家也可以加油,给钱就行。”
“那肯定给钱。”张惠笑眯眯道:“和你们家做邻居,我们家真是占大便宜了。”
林西哈哈大笑:“占吧,我乐意让你们占便宜。”
家里买的两辆车子很快派上了用场。
江明彦花了半个月的工夫熟悉了工作后,马上投入到一个大项目中,金海峰和李建龙作为江明彦的学生,签了协议后也加入到其中去。
这个项目很紧急,为了赶进度江明彦经常加班到深夜,大晚上的回家也不方便,这段时间金海峰和李建龙就住在他们家。
江明彦每天上班开车带着两个学生出门,晚上再带着两个学生回来。
等到九月份开学后,金海峰和李建龙去学校报到,才暂时结束了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。
只有每周周五的时候,两人坐公交去首都机械厂报道,等到周一早上,江明彦去单位上班的时候,再捎带手把他们送回学校上课。
都是同一年入学的同学,怎么就金海峰和李建龙两个人运气这么好,刚开学就跟着老师做项目,他们却还在翻书查资料。
关键是,他们俩跟的大佬还是个有车的人。
我的老天爷,他们系主任都是骑自行车上班,一般人家哪里来的车啊?
金海峰和李建龙怕引起众怒,没好意思说,老师家里有两辆车呢。
两个人非常有默契地闷声发大财,得了好处绝不吭声。
跟着老师做了一个月项目,特别是暑假那段时间,天天给行业内的大佬打下手,听他们开会讨论,他们从一个小白进化到稍微有点见识的状态。
“我想跟着老师深造,如果有机会的话,也跟老师一样,读完硕士再出国读博,不能出国也无所谓,到时候博士也跟着老师读。”这是李建龙的想法,他想走技术方向。
金海峰稍微有点不一样的想法,他觉得跟了江老师这么厉害的大佬,读到硕士就够了,主要还是看实践。
金海峰心里,其实隐隐约约有一些想法,比如自己毕业后能当个厂子的老大,把技术转化成最大的经济效益,有了钱,以后就可以在感兴趣的方向钻研。
比起李建龙的技术人才思维,金海峰已经意识到技术、钱这些东西。
那些先进的机床、工业设计等等,全都要钱啊!
江明彦带着团队搞技术,一周还要去学校上两节课,忙得不可开交。
张惠则是闲多了,三个孩子送进学校,涵涵去读初一,两个儿子读五年级,他们上下学要么腿着要么坐公交。
虽然家里有车,但是,接送是不可能接送的。
秋天香山的树叶红了,张惠开车带着爷爷奶奶和婆婆出去玩儿,有时候还带上林西,玩的可开心了。
江长安和文艳秋年纪大了,这几年越来越不爱出门,有了车之后,北京附近的景点,倒是都能去看看。
老人心情愉悦,身体也好了不少。
江明彦和张惠出国的这两年,江明升又升职了,到了副局的位置,苏棠也到了科室主任,两个人忙得飞起,孩子都顾不上,全靠公婆照顾,更别提有时间出去玩了。
一天天的,忙的找不到北,晚上回家,两夫妻累得靠在一起。
“还是惠惠会过日子,你说我们俩整天这么忙,到底是图啥?”
江明升心疼地摸摸媳妇儿的脸,最近又瘦了点:“要不你把工作分出去一些。”
“不行,那怎么可以!”行政和临床必须两手抓,分出去是不可能分出去的。
那……江明升就没什么好劝的。
苏棠自己也回过味来,叹息一声:“我们都是劳碌命。”
“咱们家存款也不少,要不托惠惠买辆车,咱们上下班也轻松一些。”
苏棠摇头:“我和你的位置都不适合太招摇。”
那算了吧,还是得骑自行车上下班。
秋天过后,张惠收到爸妈从云顶县寄过来的大包裹,晒干的各种干货以及云顶山的秋茶。
秋茶送的不少,他们一家也喝不完,张惠给公婆家和林西家送了不少,周末金海峰和李建龙来的时候也送了他们一斤。
“拿去喝,别客气,我们家别的东西不一定多,但是茶叶肯定不缺。”
“谢谢师娘。”
金海峰和李建龙都是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,家里日子都过得不错,平时家里也会买茶叶,但是像师娘送的这般好的,还是头一次见。
送来送去后,家里还有好多,江明彦就给李教授和单位的领导都送了一些。
“明年开春后你要回蒙顶山?”
“嗯,要回去看看,暑假的时候在上海也没碰上朱文峰,也不知道朱家村究竟怎么样了。”
来年春天,家里的人上班的上班,上学的上学,到时候只有张惠一个人去。
“你把万婶带去吧,你忙的时候她也能帮忙做做饭。对了,把车子也开回去。”
“好。”
入冬后六嫂积极地做腊肉,买完肉回来,六嫂感叹一句:“这才几年啊,真是一年比一年更好了,现在只要你有钱,买啥东西都好买。”
林西家也跟着江家做腊肉,张惠不用单独送给她,张惠交代六嫂不用做太多。
“好嘞。”
家里的孩子们都长大了,大年三十一家人聚在江家老宅过年,依然非常热闹,大年初二去潘家,也过得很顺心。
苏棠一边嗑瓜子一边跟张惠八卦:“前几年你们一家出国,我和江明升升职,我们家的日子蒸蒸日上,舅妈对我们家的态度就越来越好了,舅妈给我们家小鱼儿和玥玥的红包,一年比一年厚。”
这些年过去,潘家两个儿子儿媳,日子照旧过,工作上面也没什么长进,何丽娟也没了当初和小姑子别苗头的心气儿了。
不管何丽娟态度怎么变,潘乐晴对大嫂何丽娟的态度属于有尊敬有余,亲热不足。
年轻时候尊敬没有,亲热也没有,这么对比来看,这两年潘乐晴对何丽娟的态度还是好了一两成。
过完年后,家里人该上班上班,该上学上学,张惠带着万婶回老家,走火车货运,把车子运到省城,她开车从省城回老家。
北方还是一片冰天雪地,云顶县的阳春三月,已经是梨花、樱花一树白,桃花随风飞,朴实的小院里,一片春日景象。
“妈,我回来了。”张惠停好车,笑着站在大门口。
陈丽芳不敢置信地揉了揉眼睛,定睛再看,确定站在面前的是女儿,还是出国时候的模样,她眼眶一下红了。
“你个死丫头,一走就是这么些年,去年暑假就回来了,怎么不回家来看看?”
张惠赶忙抱住亲妈:“您别生气,刚回北京的时候家里一堆事,江明彦又忙,等到孩子读书的事情定下来,也已经九月了,我不是想着春天要回来嘛,就没有专门跑一趟。”
张惠忙哄:“你要是生气,打我两下也可以,都是我的错。”
陈丽芳气哼哼地推开:“我才不生气,跟你这没良心的臭丫头有什么好生气的。”
张惠笑道:“那您让不让我进屋,您要不让,我现在就走?”
“走什么走,这不是你屋?想进来就进来,没人拦着你。”
张惠嘿嘿一笑,又抱着妈妈:“我在国外好想你和爸爸,涵涵和森森、枫枫也想了,我们在德国的时候看到你们送过来的信,涵涵就闹着要回来。”
“唉,孩子长大了离开家,都是难以避免的事情,当爸妈的,也不能为了把你们留在身边就不顾你们的前程。”
“不说这个,妈,去年给你们寄的羽绒服好不好穿?肉肠、奶酪什么的合胃口不?其实还有红酒,怕碎就没给寄,这次来我给带来了。”
“羽绒好,我和你爸穿着都很合身,你爸还说太暖和,咱们在云顶县过冬,穿在身上有些热。”
“那个什么肉肠挺好吃的,胖胖和壮壮都很喜欢。”
“对了,你寄回来的手表你大哥大嫂可喜欢了,一天到晚戴出去显摆,见人就说是你给他们从德国带回来的,你爸见了心烦,骂了你大哥一顿他才收敛一点。”
“胖胖今年该读大学了吧,上次打电话也没听大哥大嫂提,壮壮也该读初中了?”
“胖胖呀,全些年不是学校搞改革嘛,小学变成六年,初中和高中都变成三年,胖胖读高中的时候刚好碰上改革,去年参加高考,他报的你的那所学校没考上,复读了,今年夏天又该高考了。”
“壮壮读初一,在县城读书,成绩倒是过得去,就是调皮得很。”
说起家里两个孙子,陈丽芳絮絮叨叨停不下来,张惠也不嫌烦,就坐在一旁听着。
等到傍晚张高义下班回来,张高义看到女儿,乐呵得很:“我就说嘛,你去年没回来,今年春天也该回来了。”
“爸这两年身体可好?”
“好着呢。”
张高义很少对儿女说肉麻的话,此时看着女儿,他不知道该说点什么。
张惠忍不住去拥抱爸爸,这时候,张高义才拍拍女儿的肩膀:“在外面过得好吗?”
“好着呢。”
为了让爸妈放心,张惠细细把在德国的日子说给爸妈听,大哥大嫂下班回来了,也坐下跟着一起听。
张高义叹息道:“外国人过的这么好了?家家户户都有车?”
“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车,他们那边工资比我们高,车子价格相对比较便宜,买车的难度,大概比我们小的时候家里买辆自行车难一点。”
张建山惊呼:“这么容易?”
“你是因为现在家里有自行车才觉得容易。”张高义说了儿子一句:“才过几天好日子,就不记得以前的苦日子了?”
张建山嘿嘿地笑,还真是,他们家也就是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过的苦了点,到妹妹开始工作后,家里真是吃穿不愁。
现在世道好了,那些人说什么万元户,要是谁家有一万元存款,亲朋好友邻里街坊不知道羡慕成什么样儿。
他们家,不说爸妈手里有多少钱,他们夫妻俩手里的存款都早就超过一万了。
也就是爸妈不让他显摆,要不他早说出去了。
“惠惠在家待多久?”
“待个两三天吧,我要先去蒙顶山,等清明节过后再回来,住到四月底再回去。”
“我跟你一起去,我也好久没去过蒙顶山了。”陈丽芳对家里其他人说:“反正你们中午也不回家吃饭,我在不在家都一样。”
张高义也想去,就是他的工作离不开。
张惠这回回来,开的车和以前开回来的不一样,张高义好奇:“何家的车?”
“不是,我们家的,有两辆,一辆江明彦平时上下班开,这一辆我开。”
“惠惠,有空教哥开车?”
“行呀,等我从蒙顶山回来,我教你,好学的很。”
“那成。”虽然现在买不起车,张建山也想去,以后说不准就有机会开车了呢。
张惠在家住了两天,第三天早上,开车带着她妈和万婶去蒙顶山。
蒙顶山下的小镇和几年前相比,热闹了一些,张惠在镇上还看到好些熟面孔,都是朱家村的人。
张惠见到朱叶的大哥大嫂,朱叶大嫂叫张惠把车停到他们家院子里,他们肯定好好照看着,不让人捣乱。
张惠把车停进他们屋里,好奇问:“你们搬山下来了?”
“对,我们家三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两个读高中,这个关键时刻,要好好照看着。”
朱叶大嫂说:“我小姑子家老大今年也读初一了,老小也在读小学,我们一起照看着。”
“唉,没办法的事情,现在读书越来越重要,不能像以前似的,在村里面随便学一学,混个小学毕业就去茶坊上班。”
“你说的对,孩子前途重要。”
“可不是嘛。”
张惠在朱叶大哥大嫂家吃了午饭,就背着行李和她妈、万婶上山。
好多年没有爬过山了,在德国出门都是开车,张惠身体素质弱了一些,等她爬到朱家村,累的都不想说话。
朱明山笑道:“看你外貌和几年前差不多,身体还是老了。”
“师父,我才多少岁,说什么老啊。”张惠忍不住抱怨。
朱明山哈哈大笑,笑完了才说:“不说这个,我问你,听文峰说,前两年你在国外搭上大使馆了?”
朱明山也不懂什么叫大使馆,也是听儿子介绍后才知道:“咱们的茶叶送给外国人了?”
“那可不,算得上是送给外国友人的国礼吧。不止是大使馆那边,我住在德国的时候,江明彦的教授,还有很多外国人都很喜欢甘露茶。”
朱明山听得心满意足:“说明我们的茶叶好。”
要说名声,蒙顶山甘露茶在一些高端小圈子里的名声还是有一些,但是说起大而广泛的影响力,比龙井这些自古以来的名茶还是差一些。
再加上,这两年南山茶厂那边发展的越发好了,还扩大了经营,茶园也扩大了不少,效益屡创新高,茶叶的质量比之以前,又差了一截儿。
别说在省外,就是在省内,蒙顶山在喝茶人的眼里,就是一个地方茶,说不上什么高端不高端。
第二天早上,张惠跟朱叶上山采茶,朱叶说:“不止呢,山下公社的领导想把我们的茶坊和南山茶厂那边合成一家。”
“定下来了?”
“没呢,以前南山茶厂看中明叔的制茶技术,现在他们只想走量,一心想扩大生产,也不想技术不技术的事儿了。”
”南山茶厂那边去年又修了一栋家属楼,茶厂的工人都住上了楼房,听说还有空房子呢。他们现在效益好,看不上我们这边,还嫌弃我们这边偏远,不好管理。”
“南山茶厂放话了,说如果今年年底盘账效益好的话,明年他们茶厂就要修一条从茶厂到公社的水泥路。”
“这么厉害?”
“那可不,公社领导全力支持呢。”
朱叶的语气说不出是嫉妒还是羡慕:“南山茶厂现在是我们公社的脸面,有什么好政策,都优先南山茶厂那边。”
这次来,张惠也感受到了,朱家村年轻一辈有些坐不住了,不过有老一辈的人压阵,加上又是一个家族的,大家有小心思,倒也没影响采茶。
张惠是出过国的人,也去过南方沿海的城市,张惠在朱家村的这段时间,不断有年轻人来跟张惠聊天。
主要是打听山外面的事,听说沿海的工人一个月挣一两百?他们一个月的工资够他们在山里挣半年,是真的吗?
听说沿海那边的钱特别好挣,去路边摆摊卖茶叶蛋都能发家致富。
他们问的事情,张惠知道的就会跟他们说一说,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,说完后,张惠都会委婉地劝他们,他们守着茶坊,好好钻研技术,以后也是有出路的。
不知道他们信不信吧,每次聊到茶坊,年轻人都打哈哈,笑一笑就过去了。
徐永无奈地跟张惠说:“上面领导嫌我们茶厂规模小,效益比不上南山茶厂,这两年对我们都爱答不理,工资也没增加,大家伙儿对外面又很向往,在村里越发待不住了。”
张惠想着,再等等吧,等几年能够公转私了,到时候可以操作的空间就大了。
张惠以为公转私大概要等到九零年以后去了,没想到,一年后,也就是八六年,就听朱文峰说政策允许了。
公转私的原因让朱家村的人很愤怒。
去年开始南山茶厂出资修水泥路,修到今年,还缺了几公里没修到镇上,南山茶厂那边的意思,叫公社垫钱自己修。
公社领导当然很想要这个政绩,但是公社确实挤不出这么多钱。
这不是新政策下来了么,文件上说的是,全民所有制的小企业可以实行租赁、承包等办法深化改革,增加企业活力。
这个政策一层一层地传导下来,到了最末端,像朱家村这样的村办小企业,就变成村里可以出资购买所有权了。
毕竟合资企业都允许了,村办小企业灵活操作一下,也不是不行,反正也没人查。
张惠问朱文峰村里是怎么决定的,朱文峰说村里想出资买下来,这个资金不仅包括茶坊,还包括东山茶园的承包权。
承包权是个很麻烦的事情,山下的农民有土地,山上的茶农有茶园,公社那边还想另外收一遍钱,也说不过去。
中间一些扯七扯八的事情张惠也不想知道,就问要多少钱?
“公社那边要八万块钱。”
倒是也不多,张惠直接问:“我能出资吗?”
电话那头,朱文峰笑着说:“我给你打这个电话,就是来问你要钱来了,你要不帮忙,我二爷就要卖省城的房子凑钱买下朱家村茶坊了。”
朱家村那边的要求只有一条,茶坊的话事人必须是朱家村的人,其他的都可以商量。
“我们知道你不缺钱,不过这方面我们不会让步。”
张惠也没想要朱家茶坊的经营权,和朱文峰商定后,两人口头定下合同,她出资四万,要百分之四十的股权。
并且为了朱家村茶厂的长远发展,她提议,每年从茶厂获得的收益里面拿出百分之五十的收益修路,剩下百分之五十的收益再四六分。
朱文峰一口答应,这是他没设想过的最好的结果。
朱文峰是下一代的当家人,他应下了,后面就好谈了。
张惠跟何康华借了一个律师,带着律师去朱家村签合同,合同签完后她就回北京了,同时跟她回来的,还有朱文峰。
茶坊的事情交给徐永和朱叶操心,朱文峰主要负责开拓市场。
现在朱家茶厂他们说了算,有些事情就能做起来了。
有张惠牵线搭桥,又有德国大使馆那边的先例在,加上国宾礼确实在甄选当中,蒙山甘露茶就送上去了。
和其他国宾礼朴实的外表相比,蒙山甘露茶从茶叶到外包装,全部都很精致,一看就高端大气上档次,还很有中国特色,送礼佳品啊!
新包装出来后,何康华拿着有国礼名声的甘露茶再去送礼,甘露茶的名气又厚了一层。
到八十年代末,主打高端市场,走饥饿营销路线的蒙山甘露茶,在十大名茶的排列里面,已经冲到了前排的位置,让人不可小觑。
也就是这四年,虽然没有修起水泥路,从蒙顶山脚下到朱家村的公路已经修通,张惠再来朱家村,已经可以开车上山。
林西跟着张惠去蒙顶山,坐在车里,山风从川外吹进来,林西舒服地想睡觉。
山林里植物的味道,太清新了点吧。:,,